中国法学会 | 山西省法学会 | 朔州市人民政府    今天是: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法界资讯 - 学界动态
加强联系 主动融入为山西经济发展提高坚强法制保障
发布时间:2019.11.27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
 

加强联系  主动融入

为山西经济发展提高坚强法制保障

刘建龙

渤海是一个内海,被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华北平原“C”字形所环抱。覆盖面积遍及大半个中国,并且是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部分地区的主要出海口。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的粮食、畜产品、石油,西北地区的煤炭、皮毛,华北地区的石油、轻纺产品,渤海的海产品,甚至远在数千里的青海、新疆的货物都要经过这里运往世界各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时指出,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环渤海区域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的通道,从国外进口的设备、资金、商品也要从这里进入中国的北方市场。这些内陆腹地,涉及十几个省和自治区,其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60%,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0%,这在我国其他沿海区域也是少有的。

面对如此“辽阔”的经济区域,想单靠区域内任何一个城市、某个地区的力量,环渤海经济圈是发展不起来的。因此,环渤海经济圈要大发展,这就需要区域内包括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太原、济南、淄博、潍坊、烟台、青岛、保定、石家庄、营口、锦州、唐山、滨州、秦皇岛、东营、威海等多座城市携手推动。

一、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

1、该区域资源丰富。环渤海地区属资源型经济区域,自然资源丰富,且分布相对集中,易于开发利用。其中,能源储量居全国首位,原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3%,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60%以上,在中国居重要地位,已探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的矿产资源达100多种。环渤海经济圈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渔业资源,同时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畜牧业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牛羊养殖居中国之首。

2、该区域海陆空交通发达。区域内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海运、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线路密集,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已初步形成以京津为中心,以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五省会城市为支点的多功能、外向型的城市群。

3、该区域产业结构齐全。产业结构调整凸现新的优势,金融环境正在改善。京津冀已经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汽车、纺织、食品等八大支柱产业,同时以优势的教育、科技资源带动了高科技产业发展,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等已成为这一地区的主导产业,天津滨海新区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金融区,并对国际金融改革提供尝试。

4、该区域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高度聚集。环渤海区域教育资源堪称中国最优,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北京的重点高校占全国的1/4,天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研究中心。全区拥有高等院校376所,占全国的27%,高等院校教师约占全国的1/3,高校学生数约占全国的1/4以上。从1990-2006年,该地区普通高校数和在校生规模所体现出的整体培养能力一直很强,五省市在中国的比例稳定在22%24%,超过“珠三角”、“长三角”两经济圈的总和。

二、山西作为环渤海区域的外围,应与区域内省份加强联系

多年来,山西省一直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据山西省水利厅透露,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利项目水保投资将达到7616万元。为京津地区挡住风沙,输送清新的空气。

1、加强与环渤海地区新引擎滨海新区的联系。

“滨海新区无疑将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天津市发改委主任李亚力代表说,除了国家政策外,滨海新区还有着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等地理条件。“滨海新区拥有2270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有1200平方公里是滩涂荒地,后续开发也不会占用耕地。”

按照天津市给出的定位,滨海新区将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

随着滨海新区的不断“壮大”,以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为发展轴,以京津冀为核心区,以辽东、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大格局日渐成形。山西如何借助滨海新区的发展契机摆在了省内各城市的面前。

2环渤海地区必将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增长极。

环渤海经济圈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北部的黄金海岸;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三省二市,同时可辐射到山西省及内蒙古中部和东部盟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环渤海地区共有157个城市,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营口、秦皇岛、唐山、东营、烟台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济南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向型、多功能、密集的城市群落。目前,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该区域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增长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利用承东接西的优势,加强山西经济建设。

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的提出已有20多年。中国政府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和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开展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多赢,是学术界和经济界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共识。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环渤海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为该区域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创造了有利和必要的条件。山西地处承东接西的优势区位,应发挥中枢作用,加强自身经济建设。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已转向亚太地区,而亚太地区中,东北亚地区正在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条件、多层次的经济结构和巨大的开发潜力而为国际经济界所瞩目。环渤海经济圈东临日本、朝鲜、韩国,北临蒙古、俄罗斯,位居东北亚中心,辐射亚太经济区,既是中国北方内陆及三北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天然结合部,又是通向亚太地区和走向世界的出海口,处在“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有利位置,有着成为东北亚经济核心的潜在优势。

三、加强法制建设,主动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并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时指出,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过去,中国吸引外资主要靠优惠政策,现在要更多靠改善投资环境。我们将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增强透明度,强化产权保护,坚持依法办事,鼓励竞争、反对垄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需要指出的是,“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在合作中有些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一定能增进合作、化解分歧,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1、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环渤海区域基层法治建设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实践证明,基层法治建设合作应坚持主体平等、安全保障及循序渐进原则,并可设立长期的基层法治建设合作机制,以立法协作推动法治合作,以执法协作优化发展环境,以司法合作推动公平公正,以法治宣传合作促进区域社会和谐稳定,为环渤海区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合作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京津冀晋蒙五省区市签订了《华北五省区市文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推进区域文化建设达成共识,力求形成区域文化发展合力,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提升首都经济圈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而良好的法律秩序则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但是华北五省区市文化发展战略合作存在一定的法律问题,因此建议制定统一的区域性法律文件,建立华北五省区市文化合作发展协调机制,包括协调发展机构、资源共享机制、立法协作机制。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要求经济领域的一体化,而且也要求法治的一体化,法治环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软环境建设的基础和首要环节。

2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确保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法治进程以及保障公民权利的一项重要工作。

环渤海区域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31%和总人口的22.2%,是日渐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具有极强的政治和文化辐射力。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对环渤海法治建设提出新要求,能够帮助我们探索出一条经济与法治建设共同蓬勃发展的道路。

研究探讨政法机关在法治建设中核心职能作用,就是探讨政法机关在实施法律规则,履行自身职责的司法活动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障碍及破解方法途径,以实现核心职能的充分良好发挥,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尽到应尽之责。环渤海区域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相对活跃地区,其反映在法治建设及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理念既具有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研究该地区的法治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对我国的其它地区形成趋向成熟的板块模式。另外能动司法意识的培育要从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开始,只有如此,能动司法的局面才能打开,政法机关的职能才能激活。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其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强化社区建设,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新形势下,求解分配不公,整治司法腐败,深化吏治改革,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公正廉洁执法”,惩治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应着力从“强制管控型”转变为“民生情感型”,这是环渤海区域社区建设以及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的唯一实践指向和路径,也是当前政法战线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更是“十三五”时期艰巨而繁重的政法任务。

3、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要抓经济建设,而且要抓好与之相适应的区域法治环境建设。

区域经济一体化呈发展必然趋势,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愈来愈重要。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要抓经济建设,而且要抓好与之相适应的区域法治环境建设。

201012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山西综改区”)。“山西综改区”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新战略。为推进“山西综改区”工作,笔者认为,“山西综改区”要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应立足本省实际,加强与深化对社会管理规律的研究,从以下四方面找准以法治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注重法治政府的建设,注重公平市场秩序的建设,注重社会协同,政府诚信的建设,注重民生保障的建设。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中央加强民生领域建设的重要推动举措,也是山西综改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在山西综改区的建设中,应坚持不懈的贯彻中央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精神,落脚山西本土实际情况,运用综改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不断从管理体制、宏观调控等领域进行创新,推进综改区公益服务格局的构建。

21世纪是环渤海经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区域法治建设,保证环渤海区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对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政策、资金等各个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20135月,习近平同志在天津考察工作时,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寄予厚望,指出要谱写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城记”,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加强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是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现实需要。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朔州市法学会   www.szfx.org.cn/   2006-2024  版权所有
地址(ADD):朔州市长宁街5号检察院四层法学会    联系电话(TEL):0349-2169711   传真(FAX):0349-2169711
E-MAIL:szzfbjb@126.com   备案号:晋ICP备09012678号   技术支持:朔州法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