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三年(818年)三月,韩愈写成碑文后,《平淮西碑》在蔡州城北门外立起来了。这件事不管对政坛、文坛还是军界来说,本来都应该是一段佳话,而且也确实有佳话传出。据说韩愈写成碑文后抄送给了参与平叛的韩弘等将领,韩弘特别高兴,送给韩愈500匹绢作为“润笔”,有人根据谭文熙《中国物价史》所记唐朝物价、左光明《中国度量衡考》所记唐朝量器进行换算,这笔稿费放在现在就是人民币20万元,碑文1505个字,每字133元,真可谓字字珠玑,价值不菲。正如刘禹锡在韩愈死后所写纪念文章中的几句话:“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令人扼腕的是,《平淮西碑》的遭遇并不以佳话为主,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演成了“一碑两文”的历史公案。
《平淮西碑》刚立起来不久就引发了一场惊动朝野的麻烦官司。李愬和他的一些部下,认为是他们带兵活捉了淮西叛将吴元济,功劳理应第一,而碑文突出的是坐在后方的主帅裴度,“愤不平之”。李愬妻是唐宪宗姑母的女儿,皇亲国戚告御状方便,于是“谗之天子言其私”,唐宪宗立即下令磨去原碑文,诏翰林大学士段文昌重写碑文,由善长八分书的书法家陆邳分书写,于元和十四年(819年)十二月重立了《平淮西碑》,“韩碑”存世仅九个月就换成了“段碑”。
据洪迈《夷坚志·苗陈二守》记载,到了北宋政和年间,蔡州知府陈珣刚到任就去拜谒裴晋公庙,但看到的却是“段碑”,他忿然不平,令人选石重刻韩愈文,“韩碑”得以重生。该碑后来毁于战火,具体情况无考,直到清代才由祁隽藻重新书写,再立此碑。
淮西平叛战争的发生地是唐代的蔡州,清代叫汝宁府,治所都是今河南省汝南城。历史上“韩碑”与“段碑”之争,争议的是碑文,但立碑的地点一直是汝南城北门外,先是“负以灵龟蟠以螭”,只有一座石碑,后来在立碑处建了裴晋公庙,碑在庙里。到现在,裴晋公庙已毁,有碑保存在汝南县文管所。祁隽藻是山西寿阳人,在裴氏后人的敦请下,欣然命笔,重书“韩碑”,立于裴柏村裴氏祠堂。这就有了“一碑两立”的奇观。
观碑怀人,裴度平淮西事迹的光辉之处,不仅在于战争的胜利,重要的是战后安抚人民,“蔡人告饥,船粟往哺;蔡人告寒,赐以缯布”,使一个频年战乱的地方建立了安定的社会秩序。之后裴度入知政事,正色立朝,言无不尽,受到奸臣构谄,首次被罢相,出为河东节度使。到唐穆宗即位,裴度复相位,再受到奸臣排挤,二次罢为山南道节度使。穆宗晚年再次起用裴度为相,穆宗驾崩,迎立文宗,却因功高受忌,第三次被罢相。其后朝中宦官掌权,政治腐败,裴度只好隐逸,与白居易、刘禹锡作诗唱咏,度其晚年。史书称赞裴度曰:“神观迈爽,操守坚正,既有功,名震四夷,以其用不用为天下重轻。及卒,天下莫不思其风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