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斗争激烈、战争频繁、社会处于分裂状态的时期。曹操在逐鹿中原的战争中,逐步统一了北方,进行了一些改革,使黄河流城的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实行屯田制是当时的一项重要改革。整个并州地区,特别是河东郡、上党郡,都是屯田的主要地区。杜畿任河东太守,他“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服豚犬豕、皆有章程。”牸牛、草马,都是母畜,对它们采取保护政策,有利于耕畜的繁殖。这些措施,对于自耕农恢复和发展生产有着积极的作用,达到了“百姓勤农,家家丰实”。
河东地区对于曹魏政权来说,有着极为重要地位。当初曹操要求荀彧推荐一位像西汉萧何、东汉寇恂那样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去镇守河东。荀彧认为杜畿“勇足以当大难,智能应变”,即推荐了杜畿。本来已经任命杜畿为西平太守,正在赴任的路上,曹操派使者乘快马把杜畿追回来,改道去河东就任太守。原河东太守王邑当然不愿意被征调离职,企图进行对抗。杜畿非常机智地排除了重重阻力,成功到任,之后在河东太守的职位上做出了显著的业绩。曹操注重选拔得力的官员到地方上担任牧守,杜畿便是一个典型。
杜畿的为政之道,结合了儒、道两家的特点,既宽惠为民,又清净无为。以诉讼为例,杜畿秉承孔子“必也无讼乎”的观念,不厌其烦地尽量为百姓讲道理,做说服和调解工作,规劝涉讼的百姓回家反思,寻求解决之道。如果不能服气,可以再到官府,听太守讲道理。这样,便大大激发了百姓的良知。百姓普遍认为:“太守如此爱民,我们为什么不听他的教诲呢?”于是,百姓之间的纠纷、诉讼越来越少,社会也安定了。杜畿说:“民富矣,不可不教也。”在解决了粮草问题后,杜畿又开始提倡教育,建立学宫,亲自执教讲经,并聘请河东名儒为文学祭酒,五业并授,使河东学业大兴。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资料说:“至今河东特多儒者”,即是由杜畿奠定的基础。
关西的韩遂、马超作乱时,曹操驻军蒲坂,军粮全由河东一郡供应。等到曹操消平叛乱,得胜班师时,河东郡积蓄的粮食还剩余二十多万斛。曹操非常激动,下令表彰杜畿:“河东太守杜畿,孔子所谓‘禹,吾无间然矣’,增秩中二千石。”曹操征讨汉中张鲁时,从河东调发五千名民夫运输粮食,民夫在路上自行相互勤勉:“人总免不了一死,可不能辜负了我们的府君!”在千里运粮中,艰苦转战,五千民夫没有一人逃亡的。后来,曹操表彰杜畿道:“过去萧何平定关中,寇恂平定河内,你也有他们那样的功劳,即将授予你纳言的职位。但是又考虑到河东郡是我的股肱要地、充实储备之所在,占据了那里就足以能够控制全国,所以还要烦你去那里坐镇。”
杜畿不仅为政有道,而且不避权贵,品德高尚。平虏将军刘勋是曹操的亲信,朝廷大员没有人不怕他,不趋奉他的。刘勋知道河东富足,又盛产大枣,就写信叫杜畿给他送些枣子,杜畿回信婉言谢绝。后来,刘勋谋反被诛,家也被抄了,曹操看到了杜畿给刘勋的回信,感叹道:“杜畿可谓‘不媚于灶’者也。”曹操一再称费杜畿的德行,传令州郡,希望大家“仰高山,慕景行”。
史书评价说:杜畿在河东郡任太守十六年,其政绩“常为天下最”。
摘自《山西法制史话》
|